搜索
确认
取消
RESEARCH
/
/
/
复用式内窥镜是否会遭受跨界打劫?

复用式内窥镜是否会遭受跨界打劫?

复用式内窥镜是否会遭受跨界打劫?

(Summary description)

Information

早在2018年的AUA大会上,一次性内窥镜就已经成为大热话题。在首日的美国泌尿协会联盟大会上,受邀发言的Dr Mantu甚至预言复用式内窥镜将会成为过去。复用式内窥镜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无法使用高温高压,难以彻底消毒,一方面造成了较高的交叉感染,一方面使得其消毒成本居高不下。(不了解复用式内窥镜的朋友可以翻阅之前的文章)

同样是在2018年,复用式内窥镜巨头Karl Storz推出了自己的一次性内窥镜。然而三年过去,一次性内窥镜龙头名单里,却没有KZ的身影。气道领域的Ambu,碎石领域的波科,都不是复用式内镜的生产商,是“跨界者”,我们不禁要问,复用式内窥镜要被一次性内窥镜跨界打劫了吗?

KZ的FIVE S 一次性电子插管软镜

一次性内窥镜的价值

一次性内窥镜的价值,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医学价值、社会经济学价值以及做投资最关心的投资价值

医学价值方面,主要是避免了复用式的交叉感染问题,这也是一次性内窥镜的核心优势。那么这一核心优势究竟能带来多大的企业效益呢?在疫情期间就凸显出来了, Ambu一次性内窥镜2020上半年就达到了49万条的销量,销售额同比增长近5成,超过前几年的增速,进一步巩固了其气道类一次性软镜产品市场王者地位。

社会经济学价值方面,由于欧美地区复用式内窥镜的平均使用成本因当地法律而变得特别高昂,以支气管镜为例,每只内镜需要超过9个环节用时75分钟费用在100美金以上(维修成本则更高),这导致了医疗卫生系统在内镜相关领域的总支出和患者/检测者单次费用也高昂。在疫情前,终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感染风险,而是产品的单次使用成本,基于此,在欧洲等发达市场,一次性内窥镜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在迅速攀升,单次使用成本和总支出均有所降低。但是这一逻辑,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中,是不成立。因此可以看到在某些国家,一次性内窥镜被使用15-20次才被抛弃。甚至某大品牌的一次性产品在彩页上悄悄的打上一行小字:“本产品可使用EtO气体消毒”。

投资价值方面,复用式内窥镜本就是半耗材的销售思路,而一次性内窥镜在消耗速度上是复用式无法比拟的。当一个器械变成耗材,在医院中如流水般被消耗时,没有什么比看起来马上要急剧膨胀的市场更能振奋人心了,一次性内窥镜这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商业模式。且有着Ambu的成功之鉴,可以编出无数动人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资本持续进驻。仅我国的一次性内窥镜玩家早已超过了10个,2020年玩家数量仍在快速增加。

珠海普生医疗的一次性内窥镜产品

一次性内窥镜的定位

内窥镜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应用场景:(1)纯检查;(2)检查并介入治疗;(3)问诊后确定的治疗。目前已上市的一次性内窥镜以小镜为主,已经切入了3个场景,大镜产品则有待验证。

乍一看一次性内窥镜似乎大有替代复用式内窥镜之势,其实不然。内窥镜是微创手术中最重要的工具,使用友好性对医生来说是难以舍弃的需求。一次性内窥镜由于必须考虑制造成本,使得其在物料源头上就无法和复用式媲美,不论是成像精度还是操控的精确性和舒适性,与复用式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美国的MaxiFlex是最早提出“抛弃式”可重复使用软镜概念的公司,初代产品SemiFlex G5成像效果差

清晰度是内窥镜的敲门砖,一次性内窥镜产品的定位是与其能达到的清晰度紧密挂钩。现在已发生替代的领域,均是对清晰度要求不高且技术相对简单,比如膀胱镜、支气管镜。而对于清晰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如一次性胃镜、肠镜,在研产品目标是切入(1)、(2)两个肠镜,即消化道检查。

Ambu的aScope 3宣传视频截图

一次性内窥镜的核心

此前我们有说到一次性产品的几大要素,产品打入医院需要建立在清晰度和操作友好的基础之上,广泛推广则需要依靠单次使用成本低于复用式内窥镜。这就决定了一次性内窥镜的核心是在成本(cost)和性能(performance)之间进行博弈,即在低于复用式内窥镜的平均使用成本的终端价下,达到科室的基本使用要求。低价又高性能的产品是不存在的,内窥镜归根是一个医疗器械,不像一次性纸杯,用户对性能的需求容差范围很大。

在国内乃至全球,一次性内窥镜的玩家,说的最多的故事,也是量产后的成本快速降低。而现实是,即使终端价格卖到400美金,其平均使用成本在世界上大多数区域还是要高于复用式。当然,如果要说很多地区将一次性内窥镜当半抛弃式内窥镜使用,那么市场规模将大大提升。

波士顿科学全球首款一次性十二指肠镜EXALT Model D

在一次性内窥镜成本和性能的博弈之中,成本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内镜厂商,从复用式内窥镜的路径去设计和制造一次性内窥镜,其结果就会如Karl Storz一样,设计简洁、机构高效,产品可与复用式相媲美,可成本控制上是无法和Ambu相抗衡的。这就使得KZ的产品定位略显尴尬:对内有可能会形成对现有丰富产线的冲击;对外则很难避开已获得市场认可的竞争产品的锋芒。虽然KZ在规格设置上做了不少文章看似避开了两个尴尬点,可实际的销售表现仿佛在说:嘿,别给我玩文字游戏。

然而,现在说一次性内窥镜能替代复用式内窥镜也过早。虽然小镜领域一次性内窥镜所占份额在快速增加,Ambu、波科的市场地位也逐渐牢固,但并非是所有小镜的使用场景都可以用到一次性内窥镜。在市场规模最大的胃镜和肠镜领域,一次性内窥镜的商业逻辑还需要证明。一次性内窥镜确实可以满足对防止交叉感染有强烈需求的终端客户,但是仍旧很难在性能上赶上复用式,两者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互为补充

纵观全球一次性内窥镜市场,传统内镜巨头杳无踪迹,榜上有名的均是“跨界者”。在过往的内窥镜发展历史当中,巨头往往走的都是高端智造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线,销售高毛利产品。而一次性内窥镜的行业逻辑则更像制造业——如何抠成本,以切入市场。在复用式与一次性(或半抛式)并存的市场下,传统巨头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跨界者”则需要等待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一次行业革命。

Keyword:

Scan the QR code to read on your phone

在线搜索

搜索
Search

凯联资本   专业成就信任

CONTACT

 

Add:39th Floor,T3,Wangjing SOHO,Chaoyang Dustrict,Beijing,China 100102

Email:kefu@capitallink.cn

官方公众号

CAPITALLINK